《茶馆》读后感:三幕剧——三个时代
编辑:佚名 日期:2023-07-15 12:48 / 人气:
《茶馆》在结构上分为三幕,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,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,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。正如老舍先生所说:“茶馆是三教九流,会面之处,可以容纳各式人物。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。”北京各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出入于这家大茶馆,展示出来一幅幅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。作者从头到尾都在写茶馆的故事,但却小中见大,折射出整个中国的激荡历史。
《茶馆》第一幕写了松二爷和常四爷提着鸟笼进来喝茶,并且自备茶叶,不同于茶馆提供泡茶服务的其他人物,这是为了彰显常四爷旗人的身份。旗人和部分政府官员喜爱茶,因此在饮茶上较为讲究,但是在清朝末年,八施子弟的地位和收入都下降,所以他们才会自备茶叶。除此之外,还描写了马五爷的“奇怪”,反映了洋教势力的强大。农村的康六为了生活不得以卖女,说明了清末的农村的民不聊生。秦二爷想要变卖土地办工厂救中国,由此观出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兴起。安排两个小人物讨论谭嗣同,折射出戊戌变法。鞋宫中的洋衣服、洋表,表现出洋货倾销中国。以此表明清末整个社会的黑暗腐朽,不可救药。
《茶馆》第二幕写了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统治的时代。辛亥革命后,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。后来袁世凯去世,列强趁着群龙无首,政局混乱,各自扶持自己的代理人,最终导致军阀混战,社会动荡不安。王掌柜为了经营下去裕泰茶馆,进行了一些改良,并对巡警进行贿赂。难民为了生活,一群人站在茶馆门外央告,求求王掌柜可怜可怜他们。可是在那个动荡的时代,底层人民的温饱都是个难题,又怎能救济他人?相反,刘麻子居然还在做齿龊的交易,把一个女子卖给老林和老陈做妻。这些都说明了当时的社会是恶人的天堂是人民的地狱,它与满清一样注定要被埋葬。
《茶馆》第三幕写了北京城被日寇霸占八年以后,老百姓好不容易盼到了胜利,可是又来了国民党和美国兵。王掌柜的生意越来越难做,秦二爷的工厂被收,常四爷努力干活却无法为自己买口棺材。他们三人最后聚在茶馆里互相诉苦。正巧街上有人办丧事,常四爷捡了点纸钱,三个老人一合计,准备用这些纸钱祭奠一下自己。他们在茶馆里尽情挥撒着纸钱,他们是在祭奠自己,也是在祭奠这见证了近代中国荣辱兴衰的老茶馆。撒完纸钱后秦二爷和常四爷先后和王掌柜告别了,王掌柜看着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茶馆,心中五味杂陈,他拿着椅子上的布条走进里屋。从此只剩下空荡荡的茶馆和一地的纸钱……
悲剧的结尾是必然的,从慈禧执政的清政府到军阀混战的民国再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,中国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差,中国各阶层的老百姓的命运,也越来越悲剧。这些也说明了旧中国的必然灭亡,新中国的必然诞生。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,不愁温饱,没有战乱,一派光明。我们要学会珍惜,在新的时代找到属于我们的舞台。
这是水淼·EyouCMS站群文章更新器的试用版本更新的文章,故有此标记(2023-07-15 12:48:47)